2010年11月28日 星期日

我比別人更認真/柯文(Geoff Colvin) 著 的名言

01. 企業策略顧問哈默爾(Gary Hamel)常說,如果你是靠顧客的無知賺錢,那你的麻煩就大了。

02. 微軟和 Google 非常清楚人力資本是維繫成功的條件。兩家公司都以壓榨員工腦力和對應徵者嚴格的殘酷考驗而聞名。比爾‧蓋茲(Bill Gates)曾說,如果你挖走微軟二十個最聰明的員工,微軟就跟一般泛泛的企業沒什麼兩樣,如果你在微軟四處打探,想知道它的核心能力,你所聽到的,沒有一個字和軟體沾上邊。他們會說,微軟的優勢在聘雇制度。這些人很清楚,什麼才是稀有資源。

03. 他說,獲利的限制不在於金錢,而是人力:「能擔任埃克森美孚的工程師、地球科學家或研究人員的人,不是滿街都有。」他簽的到更多專案,但沒有足夠的適任人員能執行這些專案。

04. 十九世紀幽默文人畢靈思(Josh Billings)有句名言:「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我們不知道的事,而是那些事實與我們所知迥異的事。」理解卓越新知的第一步就是,藉助它們找出我們確信不疑的錯誤知識。

05. 有一個因素、也只有這個因素能預測學生的音樂成就高低,那就是他們練習時間的多寡。

06. 因此,學生每天花在練習的時間,可能是一丁點,也可能很多,但如果不花時間練習,沒有任何事物能讓任何組別的學生超越現在的分級。就同其中一名研究人員、基爾大學(University of Keele)的史洛博達(John A. Sloboda)教授所說的:「完全沒有證據顯示,高成就者有所謂的捷徑。」

07.卓越者的天賦和我們對天賦的認知根本是兩回事。即使真的有所謂的天賦,天賦也絕對不足以解釋這些人的成就。

08. 拋開特殊天賦這個問題不談,即使一般人認為突顯卓越者與眾不同的一般能力,也不同於我們的認知。

09. 研究人員所稱的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是最能解釋卓越的因素。

10. 巴菲特(Warren Buffett)常對別人說:「我生來就是要配置資金。」他這麼說是表示,他天生就有尋找獲利投資的能力。

11. 莫札特之所以成為莫札特,憑的是死下苦工。

12. 有人問起老虎成就非凡的原因時,父子兩人的回答總是一模一樣:努力。

13. 有位曾在洛克斐勒童年時教導過他的女士,後來憶及洛克斐勒時說:「我不記得洛克斐勒有什麼特別傑出的表現。但我清楚記得,他每件事都很努力;他話不多,勤奮學習。」

14. 這些小提琴相當確定,要提升表現水準,最重要的活動就是自發練習。

15. 由於練習如此辛苦,這些小提琴家必須安排固定作息時間才能大量練習。大部份優組和佳組小提琴姬的練習時間是在早上接近中午或是中午剛過後,這時他們的精神還相當好。

16. 有一項針對西洋棋士的知名研究裡,諾貝爾獎得主賽蒙(Herbert Simon)和卻斯(艾瑞克森在記憶力測驗的共同作者)觀察到,若非經過十年左右的苦心鑽研,似乎沒有人能到達棋士的高階等級,有些等級甚至需要更長的時間,於是他們據此提出「十年法則」(ten-year rule)。

17. 刻意練習的意義不同於大部分人所認為的意義。瞭解這個觀念就等於找到卓越之路,不只是在個人層次,也包括團隊及組織層次。

18. 刻意練習是專為提升表現而設計的活動,通常有指導者從旁協助;能多次反覆進行;對練習成果持續提出反饋;不管是下棋、商業相關事務等純智識活動,還是如運動等以肢體為主的活動,都是心智層面的高難度挑戰;它沒有什麼樂趣可言。

20. 因此,一項活動起碼在初期(有時是長期)是少不了指導者的,如此才能量身打造出最能改進個人表現的練習程序。

21. 相較之下,刻意練習需要針對自己的程度,找出定義精準的待改善項目,然後認真實行。

22. 厲害的人會分析自己的行為,切割出極為具體的層面,然後專注琢磨某個面向,直到改善為止;然後再琢磨下一個層面。

23. 表現層面的挑選本身就是一項重要技巧。密西根大學商學院教授、著名的奇異集團克羅頓維爾管理發展中心(Crotonville management developement center)前主持人提區(Noel Tichy),以三個同心圓說明這點。他把最裡面的圓圈稱為「舒適區」 (comfort zone),中間的圓圈稱為「學習區」 (learning zone),最外圈稱為恐慌區 (panic zone)。只有學習區裡的活動才能帶來進步。這是我們還做不到的技巧和能力所在。我們在舒適區裡永遠不可能進步,因為這些對我們來說已是輕而易舉的活動,至於恐慌區,那裡的活動難到我們連怎樣著手進行都毫無頭緒。

24. 我們可以說,老虎伍茲是實施刻意練習原則的標準教材,但我們也可以說,他能有機會實地接觸,真是幸運到家。從這個角度來看,若說我們永遠不可能成為老虎伍茲是因為我們沒有一個像艾爾‧伍茲那樣的父親,這麼講一點也不為過。

25. 對比之下,卓越者絕對不允許自己在專精領域進入受到綁架的自動階段。避免自動化就是持續刻意練習的效應。練習的根本精神,也就是不斷嘗試非舒適區活動,來杜絕自動化行為。

26. 多年密集的刻意訓練其實會改造身體和大腦。在我們眼裡,世界頂尖的表現者根本不同於常人,彷彿活在一個完全不同的層次,這是有原因的。

27. 刻意讓經理人擔任有挑戰性的工作,藉此強迫他們學習和成長,是大部分成功組織培養人材的核心技巧。

28. 他就是在此時發現,「人在危機裡所學的,是平時的十倍

29. 美國陸軍發現行動後檢討還有一個好處:人們真正瞭解事件發生經過後,會渴望做得更好。

30. 這裡已然浮現幾個刻意練習的要素:投入大量心力,以精通某個領域;尋求更高階的指導;不斷走出舒適區。

31. 一如 NBA 得分紀錄保持第二高的球員馬龍(Karl Malone)談到老齡球員告訴《洛杉磯時報》的:「停頓的不是他們的身軀,只是他們決定不再督促自己。

32. 我們知道,卓越來自刻意練習,但刻意練習苦得不得了。如果沒有熱情的加持,如果沒有一股真正特別的動力驅使,沒有人能通過這種煎熬。

33. 人完全沉浸在一項工作時,時間會變慢,喜樂感會增強,於是這項工作做來幾乎不費吹灰之力。當挑戰難度與個人技能相當時,就能進入這種「高亢狀態」工作太簡單,就會覺得乏味,太難又會有挫折感。

沒有留言: